查看原文
其他

蒋勋:我眼中的沈从文

新读写 2020-09-10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
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,总能看到不同的地方。


——蒋勋


      每次谈到中国近代文学,一定会提到鲁迅,同时也会因为鲁迅而带出另外一位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家,就是沈从文。


      沈从文,很多爱好文学的人对他一定不陌生,在1980年以后,他的很多小说被介绍出来,也有改编成了电影,像《边城》,他的《边城》很早就流传在台湾,并且有好几个版本。


      沈从文和鲁迅的出身一点也不一样,我在以前也提到,大部分五四时期的有名作家都有留洋的经历,鲁迅从日本回来,老舍从英国回来,每一个作家他的背后都有一个身份,像徐志摩也是,留学于英国,朱自清后来也留学英国。他们都有一个外国新思想的启蒙背景。


      沈从文非常不同,沈从文是从湖南西边的一个叫“湘西”出来的一个大兵。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,他就是跟着军队走,很意外地就有人教他识字,他就买了一本字典,他说,他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字典。


      可是,沈从文的精彩在哪里?他的精彩在于他没有受到任何学校教育和其它正规教育,而他却看到了很多社会现象。


      他从湘西一路走来,我们知道,那时的兵是到处行军的,所以,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很多很多的社会现状,他比鲁迅、比徐志摩、比朱自清看到了更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。


      当时鲁迅在北京,后来来到广州。朱自清和徐志摩,他们大部分的活动地点在上海,或是在北京或是在南京,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大都市。只有沈从文看到了生活在乡下的最腐败的政治,看到了人民的悲惨到了什么程度。


      我最想推荐给大家的是沈从文的一本书,是他的自传——《沈从文传》。



      他讲他小时候是怎么样长大,怎样看到人民的一些悲惨的现况。


      我记得他写他小时候,在湘西,听说发生了“辛亥革命”,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“辛亥革命”,因为老百姓根本没有读过书,一个遥远的事件发生了,那个乡下里面都在懵懂的时候,来了一群土匪,他们来到这里,就把当时还是一个做县官的人给杀了,他们的势力蛮大的,杀了人后就把钱给抢跑了,人就不见了。

 

      我们知道中国很大的,抓土匪也抓不到,最后就来了一个新官,清朝政府又派来了一个县官,当时的政府也属“青黄不接”的时代,那么新来的官就要负责抓到杀人的人,只有抓到了凶犯,才能对上面交差。


      上哪儿抓呀?无奈,他就把所有的男人都抓到了庙里,女人和孩子不算,能有五六十人吧,他也想了一个办法,算是一种赌吧,他就让每个人丢一种东西,分阴阳两个,丢了阳的就可以走掉,丢了阴的就要杀掉,没有别的办法,自认倒霉。


      大家都非常高兴,也认真地丢,有的丢完后自己都不敢看,生怕丢出一个“阴”来,那小命就完了……


      沈从文用非常细腻的手笔,写出了人民的愚昧。



      对他们自己面对的死亡,面对这么一个不公正的司法审判,完全没有感觉,这与鲁迅所写的“阿Q”完全一样。


      被放走的人当然很高兴自己的运气,可是那些丢到“阴”被杀头的人,却要回到家里嘱托一些家事,比如,你要如何照顾这一些鸡,如何照顾好孩子……然后就被砍头了。


      当你读到这些时,你就会了解中国近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这种历史我们过去只知道是列强割据、政治腐败……


      其实不止这些,可见老百姓完全愚昧无知到这种程度,对待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,那么没有反抗性,那么地逆来顺受!


      我想鲁迅和沈从文一样,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出这个民族、这个社会、这个国家的问题。

 

      我觉得沈从文的方法更强烈,他是轻描淡写地写这个世界,他并没有为这些老百姓讲不平的话,但是,当你读完以后心里非常地痛苦,这些善良的农民怎么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!



     他还讲到小时候,他常常跑到河滩上,就看到河边一摊一摊的尸体,那些杀来杀去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人,他们最好的游戏就是拿小石头打尸体,看哪个人能丢打到眼睛,哪个人能打到鼻子。


      他一直是用这种看起来完全冷酷的方法,解读近代史最惨烈的一幕,这种画面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画面。


      我感到,如果这些人没有自觉,这个民族不会有药可救,他的小说就是从这样的基础来谈的。我们以后还要谈更多的沈从文的优秀小说。

 

      在沈从文的家乡,有这么多民族,有苗族、土家族、壮族,这些民族围绕在湘西这一地带,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关联,沈从文在这样的文化地域长大,根本没有人教育他要读书学文化什么的。


      但是,如果让我选择前三名小说,我一定选择《从文自传》,很少有自传这么地好看。


      他好看的原因是,他写的他总是在逃学,如果一个人写他如何读书、如何在学校学习,我想一定不好看,而写逃学就很好玩儿,他们怎样去游泳、怎样去骗老师、怎样躲过父母的跟踪……

 

     他这样地调皮,老师常常会用朱砂在他的手掌心划一个圆圈,这样,你一游泳这朱砂就会被水冲掉,就会被老师责罚。


      而沈从文写道:他们都可以把一只手举在水上面,不被老师发现……



      所以从小我就喜欢读他的书,觉得很快乐。其实小孩子都很厌烦教科书,也很厌烦学校的八股教育,但是他们都不敢讲,他自己写出了一个他自己追求的生命现象。


      他说,我虽然没有在学校里读那小小的书,可是我到大自然里读了一本大大的书。我觉得这是一句非常了不起的话。

 

      其实给予孩子最基本的教育不一定是文字的、书本的,其实是大自然。


      在大自然里,他看到了花的开放,水果的生长,水果的名字,草的名字,还看到了牛的交配,看到了最低层人的生活状况,他懂得了生命的状态。


      所以,读他的书的时候的那种快乐,会让你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太枯燥了,缺乏了生命里本能的各种经验。


      所以沈从文的这本书影响非常大,他提供了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一个最大的反省,我们的教育不应该脱离了生活教育,应该把孩子们带到生活里,让他们学习生活经验。


      如果读了一大堆的书,只是为了考试用的,这个小孩将来一定会出问题,他根本不懂得怎么应和生命中的许多事情,如危机、困难……


      所以沈从文在荒山野外到处跑的那种故事,里面充满了非常有趣味的东西,当然,他看起来是轻描淡写,但是,他又是在写他处在一个大时代变迁动乱当中,他所看到的种种现象。


      比如说,他的生活时间刚好是清末民初辛亥革命,这辛亥革命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讲法,武昌起义,同盟会、尽忠会,都是慷慨激昂的一面,而他在湘西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被启蒙的老百姓无知和愚昧。


      他们常常随便地就被人杀害了,也不晓得哪一边是清朝、哪一边是革命党,他们被夹在中间,被这边也杀被那边也杀。


      在这样一个“三不管”的地带里面,今天来一批土匪,把百姓的粮食抢了,第二天又来一些说是清朝的官吏,又把百姓的东西抢走一批,所以老百姓永远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官、谁是土匪。


      最后,小说让你觉得官和土匪没有多少差别,都是来剥削老百姓的,百姓就最惨,就想法自己组织一些武装,不管你是官还是土匪,只要你们来抢我们的粮食,我们就和你们斗。

 

      有一点像社会混乱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,老百姓处于的那种状态。


      他的写作非常有生命力,自己想办法救生存,在那样的政治混乱时期为自己走出一条活来。



      他后来从军了,因为他家里没有土地,自己也没有其它技能,只有去当兵,最起码能吃饱,他跟着部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跑,他看到了当时的动乱局面,所以,他的短篇小说写得极好,有一篇叫《丈夫》,朋友有机会看一下,短短的。

 

      这篇《丈夫》的小说是写湖南湘江地区,那里有很多的“吊脚楼”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河边的违章建筑,因为水涨潮时会淹起来,所以就把木头盖的小房子,架起来,高高的,就叫“吊脚楼”。


      这当然就是穷人的房子,我们知道,如果稍稍有点能力就会有土地,那你没有土地,就只好把房子盖到河边。


      后来,这样的“吊脚楼”就发展成水手们的妓院,很多船上上下下都在这里停靠、卸货,很多穷人家的女人都在这里做妓女,就是和水手作性的交易来赚一点钱维持生活,当时所有行走在河上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,那些女人白白的,早就将脸上的汗毛拔掉来招待他们。

 

      沈从文就在这里写道,一个从乡下来的丈夫到这里来找他的女人,这里的妓女并不是纯粹的妓女,她们是有丈夫的,有孩子的,就是因为乡下过不下去了,为了养活他们,她的丈夫固定时间会来到这里,把他女人赚的钱或粮食带回家里。


      这个丈夫来了,她就问他,家里怎么样,小孩还好吗?鸡有没有生蛋呢?就聊一些家常,这时就发现有一个大呼小叫的人,就是常常来找他的女人的那个嫖客,喝醉了酒,东倒西歪,女人就赶快让自己的丈夫躲一躲,然后她就是“办事情”,也就是和那个嫖客发生性的交易,那个丈夫就在船上等。

 

      我们看到沈从文小说,当你读到最后你都会很难过,他没有讲谁痛苦,他只让你看到一个现象。


      等到那个嫖客走了以后,那个女人高高兴兴地叫他丈夫说,你又可以多带一点钱回去了。


      我常和我的朋友们说,读沈从文的书比读鲁迅的书的痛苦还要强烈。他让你看到最可怜的一批人,他们连报怨都不会,就是觉得我能用这种方法过日子就好了,她和他都不觉得这是生命里最大的侮辱。


      沈从文到了80几岁的时候还好几次被提名“诺贝尔文学奖”,很可惜他没有得到,而觉得他却比许许多多得到“诺贝尔文学奖”的作家更具备强烈的文学性。



      不知道我今天这样介绍沈从文的小说,会不会让很多朋友惊讶。


      在一个时代里,曾经有一个这样悲惨的生活现象,在乡下过着平凡平淡的日子的一个良家妇女,到了兵荒马乱时她必须用自己的肉体去卖身,用这样的钱来维持家里人的生活,那个从乡下远远跑来看他妻子的丈夫,心里当然充满了难过,可能也想不出任何其它方法怎样来养活家里的一对孩子、还有年迈的老人。


      这样,女人的身体是唯一可以贩卖的东西,所以,每次读完他的小说,你会觉得沈从文从来不用大声的控诉,他比起鲁迅、茅盾、丁玲、萧红、萧军,我们所说的左翼文学家们,这些文学家们是带有一种控诉性号召性的,他们发动人民来对抗当时的政府,对抗这样一种腐败的政治。


      而沈从文只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故事,他让你自己去考量这到底是什么,有时看着看着连饭都吃不下去,怎么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人,被侮辱到这种地步。



      所以这样的写法可能有更大的力量。他让看到控诉不是拼命在叫:我受苦、我受难,而是让我们看到最卑微的一群人,也就是生活在人间最底层的那一群人,他们过着什么样的日子,同时去思考,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办!


      而鲁迅、茅盾,他们都是留学生,他们没有像沈从文那样亲眼看到我们生活里的最悲惨的一群人。


      因为他是个当兵的,走南闯北所见所闻都是这些,他的小说也使我注意到我周遭的人群里的生活状况。


      我当兵时曾经认识了一个从大陆来的老兵,老士官,对我来说,我的世界里本来没有他们,正是因为沈从文的小说,我开始想听他们讲故事。


      有一个人叫杨天宇,有一天我故意和他喝酒聊天,他对我说排长,你不要叫我杨天宇,这名字不是我的,因为国共打仗,我家很困难,妈妈让我把打来的柴禾送去青岛,换一点米回来。


      日子没法过,我当时16岁,就推了一车柴禾来到青岛,当时刚好在打仗就被抓走当了兵,因为当时队伍里有这么多逃兵,逃兵一走,队伍里就不发这一份薪水,他们就会随便抓一个人来替补这个空缺,比如真正的杨天宇跑掉了,他们就抓来一个16岁乡下男孩来代替杨天宇,他说他的名字就是这样被改掉的。

 

      这些故事也让我大吃一惊,在我的生命中从小学、到中学、再到大学、直到研究生,我觉得我太幸运了,我没有碰到战争,碰到腐败的政治。


      所以当你看到这些人的生命时,你会有一种痛苦,原来他们是过这样的日子,在70年左右,他们的薪水不到100块,他一辈子也不能去谈它。


      他的故事和沈从文讲的故事有点像,他们就是社会里面连为自己控诉都不能的人。


      我常常看到那些老兵,坐在海边看着大海,他们真是可怜,基本上都是当年被抓兵来的,过着非常荒谬的生活,而只有文学才能让我们看到社会最底层人的现况,启发我们更多一点地对人性的关爱和关怀。


      我个人觉得沈从文是30年代中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,他的文学力量,我觉得已经超过鲁迅,虽然鲁迅当时被称为青年导师。


      但是,沈从文的小说虽然是描写最偏远的事情,他所描写的山水是无法形容,真是漂亮,相比之下,那些最悲惨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漂亮的山水之中,正是因为自然的美丽,她们觉得只要是活着,就是有意义的。



      所以沈从文永远让你觉得,真正有生命力的人,不是知识分子,而是在泥土摸爬滚打出来的人,他们自信,他们彼此照顾、彼此依靠,不去非得坚持知识分子的道路。


      那些知识分子如果知道这样的故事,他也未必能写它,他会觉得太不道德了,怎么能这样不知羞耻!而沈从文却有着更多的同情和原谅。

 

      他认为,当你活不下去的时候,没有道德可言,他认为真正不道德的,是让他们活不下去的人、让他们活不下去的政治。


      这样,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反省,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,他们的习俗与道德,与汉民还是有所不同的,他们喝着小米酒,唱着歌儿跳着舞,来直接表达他们的感情。而汉民的儒家教育是比较压抑、情感是比较含蓄的,我们常常认为这才叫道德。

 

      沈从文还有一部小说,也是写湘西一个荒野的山上,都是没有多少人的地方,有那么一对男女,大约20出头,长得也很漂亮,男女都在那里唱歌跳舞,女孩身上的银饰、绣花的衣服,都非常漂亮,唱累了跳累了,就直接躺倒在草地上,亲吻拥抱,在草地上滚来滚去。



      可是刚好清朝的县官来了,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跑到这荒郊野外来,当他看到这一对青年男女时,就大声骂道:你们这对狗男女,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做出这样的事情,认为是不道德的,就把他们抓起来了,审问他们是破坏善良风俗的……


      最后发现人家两个完全是夫妻,那是一对苗族小夫妻。他们的习俗是一种自然,喜欢就是喜欢,想在一起就在一起,手牵着手,当众拥抱,什么唱歌呀调情呀,都是生活中必须的自然的东西。


      沈从文从来都认为,不要用城市的知识分子或是狭窄的思想去看整个世界,因为文化是不同的,习俗是不一样的。他的小说在人类学上有着非常大的意义,他提出了一个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一种文化的观点。

 

      我们谈了沈从文,他的文笔非常优美,他的《湘西散记》、《长河》又像小说又像散文,读他的东西,心里的感觉是美好的,我经常把沈从文的书带在身边去旅行。


      他自己就算是一个旅游家了,因为他跑遍了大江南北,他不仅看着人生,并记录了长河两岸的人生状况。


      他走到了一个小村落,遇到了一个小女孩,这个小女孩叫“潇潇”,也不过14岁左右,刚刚发育的小女孩,每天抱着一个小男孩,当时沈从文弄不清楚他们的关系,以为是她的弟弟呢,后来得知,潇潇原来是另外一个村子,家里很穷很穷的,就把她卖到了邻村,做了这个小男孩的童养媳。


      过去有钱人家往往会买一个媳妇来照顾自己的儿子,而潇潇比这个小男孩大10岁,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与一个三四岁的男孩,完全像姐姐和弟弟,可他们却是夫妻。


      当时在同村子里,有一个从城里回来的一个年轻人,就爱上的潇潇,他大概有20岁左右,他们就开始恋爱了,她知道那个小男孩是自己的人,可是,她也并不懂得自己不能和别人好,恋着,恋着,终于有一天,潇潇发现自己异常,原来是怀孕了。


      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,是要被除死的,族里会认为她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。


      所以沈从文永远会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事情。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,突然被放到这样一个命运当中去,他最后让我们反省的是,我们的社会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制度! 



      这个“童养媳”制度,就是鲁迅讲的“人吃人”的制度。可是沈从文没有用这样严厉的文字去写,他让我们看到如果这样的风俗还存在,永远会有这样的女性被牺牲掉。


      她本来就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,她有这个权力的。而她的身份却是3岁小孩的女人,她必须永远守着他,照顾着他,这时候,沈从文就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中最痛苦、最矛盾、最没有人性的东西。

 

      沈从文他最有名的小说是《边城》。在这部小说里,他写道,在边境的一个小镇,有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,他一生就是划船,把人们从这岸渡到那一岸,自己的儿子和媳妇都早死,剩下一个小孙女,叫翠翠,一起生活。


      那里山清水秀,环境优美,那个小翠翠的漂亮以及最后的一个悲伤的恋爱,他不让她的悲伤很痛苦,只是让你觉得人要活下去。

 

      如同上面说的潇潇,最后还是要活下去,要忍辱地活下去,好像活下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就变成了民间常常讲的一句话: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。


      在西方,描写这种被压迫,往往在最后都是以自杀为结束,日本的文学也是如此。


      沈从文刚好相反,他总是让你看到受尽委屈的人、受尽侮辱的人,那个卖身的女人和那个男人,最后还是要活下去,因为他们有孩子,还有家里面的老人,你是有责任的,不能因为自己能够“好死”就可以走掉了。


      他认为人活着是有责任的。那个“赖活”,好像很卑微、很屈辱,可是到最后你会觉得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残酷而庄严地活着,这是一个强者。



      在年轻时,我不懂什么是“好死”,什么是“赖活”,他们相信,一个新生命的诞生,是有其意义在里面的。无论面对什么,都必须好好地活着,健康地活着,因为那个活着才是所有希望的起点。

 

      从上述,我们就能看到沈从文与民间文化的最深的一种关系。这样的一个作家到了1949年以后,在大陆的“文革”受到了非常重的批判,被下放到养猪场去养猪。


      那时,他有个侄子叫黄永玉,是一位大画家。在文革中被折磨得想自杀,沈从文得知后,写信给他:“你一定要好好地活着。你知道么,我最近把那些不健康的猪都养得非常健康,非常地肥。”


      他就是要告诉他,人活着是有意义的。所以,文革后,沈从文出来了,被哈佛大学邀请到美国去演讲,他的演讲可能就是这种东西,他是如何度过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,来维持最高的生命力。


      即使是在喂猪,他还写了一部《中国服装史》,研究民间的服装,历代的服装,也做了这么多考古的研究,这样的老学者,他们的一生就如同一个伟大的故事,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非常美的典范。

 

      从《从文自传》里,我们看到,他最后进到北京大学去读书,考不取,可是他后来到大学去教书了。也算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特例。


      “沈从文”是他自己取的名字,对年轻人的鼓励来讲,《从文自传》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书。



沈从文笔下的那些句子——


      1、在这个世界上,所有真性情的人,想法总是与众不同。


      2、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,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,体会事情太多也不幸。


      3、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。


      4、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,永远不会老去,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。


      5、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,里面供奉的是人性。


      6、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,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。


      7、在青山绿水之间,我想牵着你的手,走过这座桥,桥上是绿叶红花,桥下是流水人家,桥的那头是青丝,桥的这头是白发。


      8、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,只相信智慧。


      9、我们相爱一生,一生还是太短。



      10、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,春天只需注意,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,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。


      11、黄昏来时,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,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。


      12、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,那么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。


      13、凡是美的都没有家,流星,落花,萤火,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,也都没有家的。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?谁能束缚着月光呢?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,我有我的去处。


      14、每一个日子往后退去,人就长大成年,冬天的夜虽然很长,总不会把梦做到穷尽了。


      15、尽管向更远处走去,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,把自己生命押上去,赌一注看看,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,比让命运来处置的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?若好,一切有办法,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,那我赢了;若不好,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,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,那我输了。


      16、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,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,用对自然倾心的眼,反观人生。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,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。



      17、一个人在爱情上无力勇敢自白,那在一切事业上也全是无希望可言,这样人决不是好人。


      18、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,把皮肤变得黑黑的,触目为青山绿水,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。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,为人天真活泼,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。人又那么乖,如山头黄麂一样,从不想到残忍事情,从不发愁,从不动气。


      19、人生实在是一本书,内容复杂,分量沉重,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,而且必须慢慢的翻。


      20、孤独一点,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,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。


      21、生命不过一粒微尘,比微尘还容易被风吹落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是命运。


      22、每天忙碌地活着,忙碌是一种心情,忙碌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使命。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,我们一切的过程,都是让自身完美的过程。


      23、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。




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尽在《新读写》杂志!
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
长按二维码  关注新读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